第181章 越想越通透-《洪武生存指南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金陵城西北的龙湾码头。

    这是正月十九。

    阳光明媚。

    十艘来自明州的千料海船在上午的时候陆续入港,开始卸下又一批或腌或熏的鱼获,连带一些鱼翅、鱼鳔、鱼肝等物。

    明州的冬捕虽然结束,春汛也要到二月份才会开始,但并不意味着明州营海司的海捕就全面停止。

    按照朱塬当时的规划,即使是非渔汛时期的淡季,也要保持每月10万担的基本海捕体量,以舟山渔场的丰饶程度,这一目标并不困难。

    为了迎接这批鱼获,明州海产销售公司在金陵的经理郑信连午饭都没吃,一直忙碌到午时末,才与另外一位海部正九品典簿何七一起来到码头边的一处露天食肆。

    何七在这边,是负责查验并登记明州这次过来的鱼获数量和类型,留作记录,以为将来参考。

    两人都是正九品,打过一段时间交道,也就熟络起来。

    食肆内。

    点了几样饭菜,等店家走开,凭借去年科举入职的何七就忍不住看向头顶,带着几分忧色:“春节到现在,都是一路的晴天……只怕,又是一场春旱啊。”

    郑信是从营海司底层一步步爬上来,渔民出身,因为识字,头脑又灵活,才被安排在了金陵这边。

    当然,也是个肥缺。

    因此也少不了一些私下的运作。

    听何七这么感慨,郑信也抬头看了眼,却没有何七那种书生的忧国忧民,笑着说道:“就算是春旱了,影响了收成,这金陵城也是饿不着的,只是俺们营海司,一家就能包下金陵的口粮。”

    当下的京畿地区人口已经接近90万,不过,按照每人每天1升粮食计算,一年消耗也只有300万石左右。

    其他不说,只是明州营海司,今年报上来的海捕目标,就是300万担。

    因此,若这边真遇到了什么饥荒,明州一家,就能补上。

    何七既然入职在新设十部之一的海部,对于某些数据当然也是了解,点了下头,却是道:“可也不能总是吃鱼罢,再说了,那明州……捕鱼也是要有个限制的,俺看过那些个资料,平章大人一直都在念叨,不可竭泽而渔,要不然,子孙就要挨饿了。”

    “平章啊……”郑信听何七提起某人,顿时挺了挺脊背,表情里带着崇敬:“……真真的世外高人,谁曾想呢,只是一年呵,俺就在这里了,还有那明州……何兄若有机会,定是要去看一看,天翻地覆,天翻地覆啊。”

    何七点头,跟着道:“还有平章那《经济之学》,年前还有一桩趣闻,那金陵大学副校长,钱唐,因为《经济之学》,直接拜了平章为‘圣人’,啧啧。”

    “俺也听说了。”

    郑信说着,却是知道,那钱唐……也是明州人。

    郑信不知道钱唐的个性,因此难免觉得,是不是那老儿为了升官,故意捧着自家的前营海使,现在的少年平章大人。

    两人说着话,饭菜上来,刚动几下筷子,北边就传来了骚动。

    开始还不在意,见一些人已经向那边跑去,两人才站起身,拉住一个要过去看热闹的路人:“请问……这是怎了?”

    “报捷……”被拉住的中年人急着去看热闹,本来有些不耐烦,见两人气度,虽然没穿官服,也大概分辩得出身份,才缓了缓语气,认真道:“甘肃报捷信骑到了,白海大捷,二位可是知晓?”

    郑信与何七一起点头。

    朝廷前几日就放出了风声,甘肃那边,征虏偏将军汤和在白海畔率军击败故元岐王所部,杀伤缴获无算,是为‘白海大捷’。

    不过,也只是风声。

    因为消息是信鸽先传回的,还没有正式的驿传文书。

    这下……倒是来了。

    大明才开国一年,但,因为种种原因,郑信与何七都已经适应了自己大明子民的身份,当下听说边疆报捷,连饭都顾不得吃,跟着人群一起涌了过去。

    龙湾以北有浮桥。

    北方来的报捷信骑正是从浮桥那边过江,在这边迎上了礼部提前等待的官吏。

    面对越聚越多的百姓,礼部官员当众安排了一番,没有让信骑如同惯例那般疾驶入城,而是做出了一套游街的方案。

    换了新装,插了大旗,还有人敲锣打鼓引路,宣扬着遥远西北的战事,热热闹闹地从金陵西北的凤仪门进城。

    即使许多人已经提前听到消息,正式的报捷信骑到来,还是引发了围观。

    报捷信骑从凤仪门入城,绕了一个大圈,几乎穿过了整个金陵,才终于来到金陵东南的皇城正门,进入皇宫。

    本就还在上元的热闹当中,报捷信骑走了这么一趟,使得整个金陵城都沸腾起来,不用朝廷下令,百姓们自发地开始庆祝,甚至一些大户还临时请了戏班,再次搭台唱戏。

    城内还传出一位经年老儒听到消息后当街泪流满面,见人就开始念叨:“五百年啊,五百年了,又回来了,终于又回来了。”

    河西之地,自唐末割据以来,历经五代宋元,终于重回了汉家正统之下。

    皇城内。
    第(1/3)页